抓住時間的尾巴!去年最後一個月,沐鸣娱乐科研團隊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1年12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物理
李世燕課題組在籠目晶格自旋液體候選材料基態性質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李世燕教授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徐楊研究員🔗、南方科技大學梅佳偉副研究員等合作,利用極低溫熱輸運手段💇🏼,避開了無序對實驗結果的直接幹擾,系統地研究了廣受關註的籠目晶格自旋液體候選材料ZnCu3(OH)6Cl2及其相關材料ZnCu3(OH)6FBr的基態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磁激發的本征性質💞,指出無序對於本征性質存在較大影響。相關研究論文以“Heat Transport in Herbertsmithite: Can a Quantum Spin Liquid Survive Disorder?”為題🧑🏼🦳,於2021年12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材料
李鵬課題組報道具有長效自清潔功能的多孔分子織物塗層
近日,沐鸣娱乐化學系李鵬課題組通過化學工程學方法製備了一系列基於氫鍵有機骨架(HOFs)的光敏材料,並通過液相噴霧沉積 (LPSD) 方法自組裝成結晶多孔HOF塗層塗覆在紡織品表面。這種塗層能夠在普通日光下將從空氣中吸附的氧氣自發地轉化為活性氧(ROS)👩🏻🔬,並在照射後將這些ROS儲存至少12小時,能夠快速殺死高傳染性病原菌👩🍼。這一系列HOF塗層自發的ROS生成和長效儲存特性,使帶有HOF塗層的紡織品成為自清潔織物。無論在日光下或在日光照射後長期存放在黑暗環境中,都能高效預防和抑製細菌感染。相關研究工作日前以《Chemically-Engineered Porous Molecular Coatings a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ors and Reservoirs for Long-Lasting Self-Cleaning Textiles》為題發表於化學旗艦期刊Angewandte Chemi Internation Edition上🖊。
微電子
陳琳教授團隊人工視網膜新器件技術取得突破
沐鸣陳琳教授團隊製備了一種高效、穩定的柔性人工視網膜感知器件👱🏼♀️,可以同時實現電/離子和光的雙調製。該器件不僅具有光傳感器的作用,還能將光刺激轉化為電信號,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存儲從而實現視覺記憶功能,這與人腦中的視覺系統功能相類似,真正實現了感知-存儲-計算一體化💆🏻⚁。受人眼的啟發,利用器件光電協同調製的特性🌘,實現了光適應以及圖像的預處理和識別👚。基於二維MoSSe的柔性光電雙調製人工視網膜器件為將來感存算一體化的電子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該研究《Integrated In-sensor Computing Optoelectronic Device for Environment-Adaptable Artificial Retina Perception Application》已發表於期刊Nano Letters上🤷♂️。
生物醫學
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團隊發表超越谷歌“AlphaFold2”的蛋白質側鏈預測成果
沐鸣娱乐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教授馬劍鵬團隊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合作🍊,近日以《OPUS-Rota4: 一個基於梯度和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側鏈建模框架》(“OPUS-Rota4: a gradient-based protein side-chain modeling framework assisted by deep learning-based predictors”)為題在《生物信息學簡報》(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發表論文,展示了蛋白質側鏈預測算法(OPUS-Rota4 算法),其精度顯著超越了谷歌團隊的阿爾法折疊算法🎎。在目前阿爾法折疊算法開源的情況下,復旦團隊的算法可以為任何蛋白質結構預測工作提供比阿爾法折疊更準確的側鏈模型,從而為蛋白質結構研究,尤其是基於蛋白結構的新藥設計工作提供了利器。
類腦研究院生物醫學人工智能團隊構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錄
沐鸣娱乐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下文簡稱“類腦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路易斯·佩德羅·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教授趙興明、名譽教授皮爾·伯克(Peer Bork)與來自德國🧑🏽🦲、西班牙、美國、英國等多國科學家合作研究,基於全球微生物組(global microbiome)的概念,將地球上不同棲息地的微生物作為統一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1.3萬個公開宏基因組樣本進行挖掘,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全球微生物基因目錄 (GMGC,Global Microbial Gene Catalog),為全球微生物組研究邁出了重要一步✊🏽。該研究同時發現🙌🏽😴,大多數基因具有棲息地特異性,跨越多棲息地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和移動遺傳元件🕑。2021年12月16日🎋,關研究成果《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學研究》(“Towards the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ic genes”)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於《自然》(Nature)主刊👮♂️。
劉星/馬蘭團隊發現伏隔核D1神經元亞群介導厭惡情緒產生
腦內多巴胺水平對於獎賞和厭惡情感的編碼至關重要,而多巴胺水平的調控和情感編碼的神經環路機製,是當前腦科學研究的焦點之一。沐鸣娱乐基礎醫沐鸣劉星/馬蘭科研團隊,發現伏隔核腦區的多巴胺D1神經元可分為兩群,投射到中腦腹側被蓋區的D1-神經元(D1-VM)能夠激活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獎賞,而投射至腹側蒼白球的D1-神經元(D1-VP)具有與D1-VM亞群完全相反的作用:抑製多巴胺能神經元並介導厭惡情緒的產生🕺🏽。該研究近日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
張文宏團隊發表中國首篇經過同行評議的疫苗加強接種對於奧密克戎株免疫評估的結果
12月23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沐鸣娱乐附屬華山醫院)和上海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正式在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上發表了中國首篇經過同行評議的疫苗加強接種對於奧密克戎株免疫評估的結果【PMID: 34935594】。聚焦最新的數據,特別是中國自己的和國際的數據,來觀察和追蹤這場大流行的走向與結局👨🏼🏭。
彭勃等提出驗證膠質細胞轉分化的基本原則,證明NeuroD1不能介導小膠質細胞-神經元重編程
沐鸣娱乐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彭勃課題組、沐鸣娱乐附屬華山醫院毛穎課題組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袁逖飛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開展的聯合攻關,利用活細胞成像、嚴謹譜系追蹤和藥理學等多個手段對NeuroD1介導的小膠質細胞-神經元重編程現象進行了系統性探索,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6日刊發在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上🎼,標題為NeuroD1 induces microglial apoptosis and cannot induce microglia-to-neuron cross-lineage reprogramming💁🏽。